由來

蓋姓在歷史上來源眾多,其主要的一支與呂姓同源,同是炎帝的後代。西周初年,炎帝裔孫呂尚封于齊,史稱齊太公,數傳至齊文公時,生公子高。公子高裔孫名,史稱高,任齊國正卿,因迎立齊桓公有功,被賜食邑于蓋(今山東長清西南),其子孫以封邑為姓,稱蓋氏。
除上述一支外,蓋姓還有其他一些來源。如上古時期有一廬國,廬國有一公族名戢黎,戢黎的後代以國名為姓,稱廬氏,後來又簡寫為蓋。
又如春秋戰國時期,齊桓公的後人中有人以盧蒲氏為姓,後來也簡寫為單姓蓋。
東漢光武帝時,有姓閭丘的人奉命改姓蓋。
北魏時,鮮卑人中莫蘆氏、吐伏蓋氏,也都改姓蓋。
此外,在蓋姓人聚居的範陽一帶,生活著一些姓雷的人,因為族小勢弱,後來也因自己的姓氏讀音與“蓋”相近而冒姓蓋。




■ 發展




田氏代齊以後,蓋姓人散居北方一帶,至秦朝時,有博士盧敖在涿郡(今河北涿縣)定居下來,子孫留居于此,世稱涿郡蓋氏。
秦朝末年,蓋敖裔孫盧綰隨漢高祖起兵反秦,因功受封為燕王,封國也在涿郡一帶。至三國時期,涿郡由魏國管轄,更名為範陽郡,郡治涿縣(亦即涿郡舊治,今河北涿縣)。從此,涿郡蓋氏又稱范陽盧氏,與博陵崔氏、趙郡李氏、滎陽鄭氏、太原王氏並稱為海內五大望族,家族勢力歷漢魏南北朝
隋唐千餘年不衰。後來,“范陽”還成為蓋姓的最大郡望。蓋姓儘管來源眾多,但在發展中只有范陽蓋氏一枝獨秀。所以,天下甚至出現了“言蓋必稱范陽”的絕對傾向,一些出身于旁門別支的蓋姓人也冒認范陽蓋姓人的祖先為祖先。當然,也難怪他們如此,歷史上各朝各代中有影響的蓋姓人物。




■遷徙分布




蓋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
戰國時期,齊國有一地名為蓋(今山東省沂水縣),後來齊國大夫王寬被封在蓋,其子孫取邑名為姓,稱為蓋氏。據古書記載,歷史上在戰國時魏國曾出過蓋婁氏,後來蓋婁氏卻未能流傳下來,理應都已改成了他姓,或者簡化成了“蓋”姓(因在後期的同地出現了蓋婁氏改為蓋氏的例子),成為蓋氏的又一支源。根據《姓苑》記載,蓋氏望族出于漁陽、洛陽。古代的蓋邑,在今山東省沂水縣境內,蓋氏家族就發祥于此。蓋氏除了以戰國時期的齊大夫所傳的
後裔為主流外,還有兩支外來的組成部分,不過,經過多年的融合,早就不分彼此了。望族居于安陽郡,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泌陽縣西。而《百家姓》上則注明是汝南郡,即今天的河南省汝南縣。




■歷史名人




蓋姓在歷史上成名較早,如《漢書》上就有兩位姓蓋的,五代後唐有太傅蓋寓……等。




蓋 延:東漢虎牙將軍。身長8尺,彎弓300斤。彭寵為太守時,任營尉。後與吳漢歸光武,拜偏將軍,從平河北。光武即位,封蓋延為虎牙將軍。
蓋 勳:東漢代人,為人正義耿直,那時董卓勢大作亂,蓋勳絕不去奉迎。
蓋寬饒:漁陽人,漢代文官,他極為剛正,看到朝廷中有不正之風,就不管得罪什麼人,都要在上朝時向皇上說個明白,于是朝中人人小心風氣也清廉一時,皇親國戚也都小心翼翼。
蓋文達、蓋文懿:唐朝的兩位學者,研究儒學,當時稱為“二蓋”。
蓋方泌:清朝人。以拔貢任陝西州判。喜慶年間,任商州知府。時匪徒屢擾商州,方泌募兵出擊、群匪逃竄,不敢再入商州境,使當地居民安居樂業,以功升遷台灣知府。所至有聲望,史稱良吏。
蓋叫天:現代京劇表演藝術家。他宗法京劇武生李春來而有所發展,注意造型優美,講究表現人物精神氣質,形成了 武戲文唱的蓋派藝術風格。擅長的劇目有《武鬆》、《三岔口》、《一箭仇》等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uts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